官方配资平台 【财经分析】监管推动巨灾险发展 科技赋能风险减量
发布日期:2024-07-21 12:00 点击次数:86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各保险企业要围绕绿色保险新领域官方配资平台,推进产品创新,提升定价能力,丰富服务形式,增加服务供给,增强服务能力,提供一揽子风险减量与损失保障保险方案。同时,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提升行业巨灾风险承担能力。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积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在风险管理“前移”方面不断发力,大力助推提升社会抗风险能力。
探索构建“保险+服务+科技”模式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运用再保险有效分散风险,研究探索通过巨灾债券等新型风险转移方式拓宽风险分散渠道,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提升行业巨灾风险承担能力。
保险风险减量是保险公司利用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前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通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围绕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赋能,探索构建“保险+服务+科技”模式,推动从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全流程升级,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风险减量服务。
据中国平安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保险创新方面,中国平安发挥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功能,搭建了多方位、多层次保障产品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巨灾指数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意外险等。2023年,仅巨灾保险就提供总保额达384亿元。在科技应用方面,中国平安自主研发了"鹰眼系统DRS2.0",为客户提供灾害预警、风险筛查、巨灾风险管理等多场景服务;同时,通过整合打造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消防安全事故,结合大数据对各类消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及预警,助力企业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在科技应用方面,我们开展运营端碳足迹平台、资产端ESG评级分析系统建设,自主研发智能风控平台‘风险雷达’,建成了融合承保信息、出险理赔、风险评估、自然灾害等多要素数据的统一可视化风险地图。”中国太保有关负责人说。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助理教授郑豪表示,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在科技赋能风险关口前移方面已作出了诸多探索,部分保险机构已与农业部门、第三方科技服务公司逐渐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合作路径赋能风险减量。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科技或为风险减量带来更多可能。
推动“保险+气象”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经济损失
《指导意见》提出,保险业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城镇住房、农房、人员等的风险保障,积极主动应对自然灾害。同时,有序发展气象指数类保险,创新“保险+气象”服务机制。
记者从中国人保了解到,近期,青海省气象服务中心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围绕提高保险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探索保险气象服务合作模式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双方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气象灾害证明线上开具或“掌上办理”,开展干旱、雪灾、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风险评价,为气象灾害定损理赔等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还将研发分区域、分灾种、分险种的保险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农业种植、牲畜养殖等领域的生产风险,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推动保险业务从‘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转变。”中国人保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双方加强数据融合分析应用,联合开展小麦等收割期降雨保险指数、油菜花冰雹天气保险指数、东部农业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方面的研发,推动“气象+保险”融合发展。
业内认为,各方应合力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和保险勘查及赔付速度。据阳光财险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保险+气象+政府”三方合作机制,将气象预警与保险保障效用有机结合,助力减轻地方政府因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灾难救助、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压力,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2023年8月,阳光财险落地江西省新余市农业巨灾保险,为承保区域提供风险保障400万元,实现承保区域包含暴雨、干旱、冻害、冰雹、风灾、雪灾和地震(余震)共7大类保险灾害种类全保障覆盖。
“作为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保险业一直在巨灾保障和气候应对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保险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官方配资平台,为应对气候风险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